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它 專家:蝙蝠看著可怕,但對維護生態平衡功不可沒
2006年,馮江(左)和研究組成員在吉林省開展蝙蝠研究,圖/受訪者提供
“有的山洞第一年去還有很多蝙蝠,第二年變成了旅游區,蝙蝠就被‘趕走’了。”每次去野外研究,馮江都會向當地居民宣傳保護蝙蝠的知識,“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么我們會做蝙蝠的研究,甚至我們還會談保護蝙蝠。”
馮江的微信頭像,是一張動畫的蝙蝠圖片,春節期間,有人勸他換掉,但他說:“希望大家對蝙蝠的印象別被妖魔化了,希望更多人能理性客觀看待人和蝙蝠、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系。”
如果說,疫情是大自然的報警器,那么,敬畏就應該是此時我們的必修課。2020年3月9日,瀟湘晨報迎來第19屆讀者節,我們將主題定為:“你·我·它——拒食野生動物,構建生命共同體”。今天,我們特邀吉林農業大學校長、動物生態學家馮江講述蝙蝠的故事。
瀟湘晨報記者易思含長沙報道
在很多故事里,蝙蝠都是邪惡的象征。作為“百毒之王”,蝙蝠身上攜帶多種病毒,這也使得不少人“談蝠色變”。
但在“蝙蝠之友”馮江看來,“蝙蝠對于維護生態平衡功不可沒”。他是吉林農業大學校長、動物生態學家,主要研究蝙蝠的生態和保護。
“最擔心的是蝙蝠會遭到捕殺。”馮江希望,更多人能客觀公正看待蝙蝠,不僅看到它的禍,也應該看到它的福。
雖然看著可怕,但它從未主動招惹人
說起蝙蝠,不少武俠迷會想起記憶里韋蝠王這個角色,他亦正亦邪,曾因吸食人血為江湖正派所惡,但最終改邪歸正,不再吸食人血……
蝙蝠,也是一些人回憶里的常客。
馮江說,盡管兒時不了解蝙蝠,但是見得多,也偶爾抓起蝙蝠觀察,“沒覺得蝙蝠長得很丑”。
1995年,馮江跟著導師參與一場關于保護野生動物的會議,碩士論文以“野生動物保護”為主題的馮江,在會議討論中,聽到有人談起“此次會議沒有專家談到關于蝙蝠的相關話題。”他記在了心上,對蝙蝠的研究工作也從那之后悄然進行。
在馮江看來,蝙蝠是比較特殊的物種。“蝙蝠是哺乳類動物中最讓人糾結的。”他說,有人覺得蝙蝠像鳥,但是鳥類專家不做蝙蝠研究;蝙蝠雖然是哺乳類動物,研究哺乳類的專家又覺得,蝙蝠不同于尋常的哺乳動物:它是唯一能飛行的哺乳動物,生活作息又是晝伏夜出的。
“野外研究蝙蝠,是挺危險和辛苦的。”蝙蝠洞的地理位置大多在比較偏遠的地方,地勢也比較險峻,馮江和研究組的成員需要翻山越嶺,有時看著在眼前的山洞,也因為地勢關系需要繞路走上一段。“因為蝙蝠總在夜間出行,我們在野外研究的作息時間是和蝙蝠一樣的。”
蝙蝠洞里,一般能見到扎堆倒掛著睡覺的蝙蝠。“大多數蝙蝠是喜歡群居生活的。”馮江介紹,蝙蝠之所以喜歡倒著睡覺,是因為掛著的時候,它的肌肉放松,這和人的行為習慣完全相反,另外這也是為了隨時方便起飛和保護自己。
馮江說,蝙蝠雖然看著嚇人,但是從來沒主動招惹過人。“研究這么多年,除了抓蝙蝠的時候,它會反抗會咬人,我們需要戴手套防護,平時,蝙蝠從來沒主動攻擊過人。”
有25年蝙蝠研究經歷的馮江說,自己在研究過程中,見過小蝙蝠出生的過程,“非常小,黃豆粒大小,有點發紅,小蝙蝠當時就掛在母蝙蝠身上吃奶。”
它是保護農作物的幫手,也是授粉的媒人
除了電影中“蝙蝠俠”的形象,蝙蝠,似乎并沒有讓大家喜歡的理由。
不招人待見的外表、黑夜里活動的習性、潛藏在洞穴里的習慣,給予人類各種負面的想象和猜測。
“其實,蝙蝠對維護生態平衡功不可沒。”馮江說,從食性上來分,蝙蝠分為很多種類,包括吃水果的蝙蝠、吃蟲子的蝙蝠和吃花蜜的蝙蝠。吃水果的蝙蝠個體比較大,吃蟲子的蝙蝠個體比較小,“很多夜間出動的害蟲,如果在蝙蝠分布多的區域,一般都會被蝙蝠吞入肚中消滅。”
蝙蝠采花的時候,從某種角度看,也算和蜜蜂完成了交接班的工作,“蝙蝠排出的糞便落在植物上,也是在幫助植物間接授粉。”
馮江介紹,蝙蝠不僅是保護農作物的幫手,而且它壽命長、免疫力強的特點,也具有醫學上的研究價值。
“一般情況下,體型越大的動物壽命越長,但蝙蝠是個例外。”馮江說,即使自身攜帶很多病毒,但蝙蝠的壽命可以長達四十年。
馮江介紹,蝙蝠正常情況下體溫不高,但是飛行時代謝加快,體溫會升高,有研究認為,這可能提高了蝙蝠的免疫力。“從某種角度來說,研究蝙蝠,對人類的生活方面是有利的。”
理性看待人與蝙蝠的關系
雖然蝙蝠已經盡到最大努力長得不像食材了,但還是沒有逃出一些野味食客們的菜單。
此前,一段“女子分享品嘗蝙蝠”的視頻在朋友圈里熱傳,引發眾多網友熱議。那么,蝙蝠到底有沒有食用價值?
對此,馮江表示,研究了這么多年的蝙蝠,在有些地區,確實有人拿蝙蝠進行食用和藥補。“中藥里有一味藥叫夜明砂,說是對眼睛有好處,但這來自蝙蝠的糞便(已有科學研究證明無此藥效)。”
從開始接觸蝙蝠起,馮江就一直關注著蝙蝠的生存地變化。
他覺得,保護蝙蝠的生存環境,也是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。然而,對于保護蝙蝠的話題,他總感覺非常痛心,“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么我們會做蝙蝠的研究,甚至我們還會談保護蝙蝠。”每次去野外研究,馮江都會向當地居民宣傳保護蝙蝠的知識,“有的山洞第一年去還有很多蝙蝠,第二年變成了旅游區,蝙蝠就被‘趕走’了。”
馮江說,為了保護蝙蝠,在吉林省林業部門的支持下,集安市一處山洞成立了一個保護區,“由于人類活動頻繁,我們就通過鐵絲圍網的方式,禁止人類出入,讓蝙蝠在里面自由生活。”
馮江的微信頭像,是一張動畫的蝙蝠圖片,春節期間,有人勸他換掉,但他說,“希望大家對蝙蝠的印象別被妖魔化了,希望更多人能理性客觀看待人和蝙蝠、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系”。
市民聲音
對蝙蝠的印象并不陌生,兒時在鄉下,經常看到,飛得又快又低,印象最深的還是《倚天屠龍記》中的青翼蝠王韋一笑,每一次他擄走人,說要吸血的時候,就令人毛骨悚然。——市民陳女士
以前天快黑的時候,天上那些嘰嘰喳喳像鳥一樣飛的黑影就是蝙蝠,很多很多,被大人接回家的路上,就能看到很多蝙蝠在天上飛,印象還挺深的,但是后來,這樣的場景就再也看不到了。——網友@真十內
其實我一直都感覺蝙蝠挺可愛的,就像有自己語言的暗夜小精靈,小小的有些神秘又很強大,小的時候在隧道里見過一只受了傷的、奄奄一息的蝙蝠,當時印象很深。 ——網友@任葭
小時候,有一次,屋里飛來了蝙蝠,媽媽說,別擔心,蝙蝠不咬人的,但你千萬不要靠近它,它白天借住一下,晚上就會飛走的。那天,印象中,我就蹲在地上抬著頭看那只蝙蝠,覺得有點可愛。
編輯:洪曉懿